首页 > 装修问答 > 其它 > 唐朝中央办公的地方是哪?

唐朝中央办公的地方是哪?

浏览次数:526|时间:2024-06-14

热门回答

2024-06-09大熊简单明了
三省嘛!即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

197

2024-06-24萨瓦底卡Fs

只凭记忆打的 。。,她以后是在洛阳 因为她迁了一次都简单点说。。。,武则天以前是在咸阳

211

2024-06-12damaodaomao
鄙视笑东风,是长安,不是咸阳。咸阳早就毁了。还有楼主问的不详细,是问皇帝在哪个宫殿办公还是问政治中心在哪。要是前者的话,有好几个地方,像大明宫就是武则天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那里办公,基本这个上看皇帝的喜好。如果问的是后者主要是长安和洛阳。如果是问办公的部门的话,整个朝廷都在办公啊

195

2024-06-15切尔西在成都219
大明宫的紫宸殿、宣政殿

222

2024-06-06TVB脑残粉
唐代中央政府的机构和官制..如果我们不了解唐代的官员制度,就无法了解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,无法了解某人在某一历史事件当中职能作用的发挥,也就无法更透彻地了解那些尘封的历史。
其实呢,讲了唐朝的官员制度,也就相当于讲了隋朝的官员制度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,史家有一句话,叫做“唐承隋制”---->唐朝继承了很多很多隋朝的制度。偶在《小玉趣话唐朝》系列一《隋末荒野“四镖客”》当中讲过,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昺和隋文帝杨坚都讨了独孤家的闺女做老婆,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关系。李渊在姨夫和表弟的手下当了半辈子的臣子,天天生活在大隋朝的各项制度条框当中,耳濡目染,日日浸淫。所以呢,他当了皇帝之后,就把隋朝的绝大部分制度继承了下来。不仅本人这样认为,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也老老实实、诚诚恳恳地记述道:“唐之官制,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,而大抵皆沿隋故。”
唐代的中央政府机构,其实完全可用这一样一个词组来概括,即:三师三公六省一台九寺五监。我们首先来看“三师三公”。
与其说三师三公是六个机构,倒不如说他们是六个人,而且还是六个一大把年纪的老爷子。
三师,即太师、太傅和太保三人。从这个“师”字,我们就可看出,这三个老头儿实际上就是帝王的老师,专门负责教育皇帝。我国古代典籍《礼记》对太师、太傅和太保的职能进行了比较精炼的阐释:“师者,导之教训”,就是传授知识;“傅者,傅其德义”,就是道德教化;“保者,保其身体”,说白了,就是承担一定的监护责任。俗话说得好啊,要想给别人一瓢水,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。三师也不是白给的,要想承担教育天子的重任,三师自个儿必须首先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精深的文化素养。所以呢,这三师啊,必定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大儒,年高德劭、学识渊博。虽然不负担任何的行政工作,手头上也没有什么可供捞取实惠的权力,但是历代儒生都以“三师”为人生最高奋斗目标的所在。是啊,谁不希望天底下最牛掰的天子是自己的门生呢。如果自己教导出来的天子能成为一代英主,那自个儿不也能沾沾皇帝的龙光,博他个青史留名嘛。
紧接着,就是“三公”了,即太尉、司徒和司空三人。“三公”在中国历史上,可以说是一个人见人畏、花见花谢、车见爆胎的组合。其中的太尉早在秦代就已经有了,司徒和司空更是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。这三个老家伙几乎瓜分了所有的中央权力。但是时过境迁,到了隋唐时呢,“三公”就变成了一个毫无实权的荣誉称号了,专门授给那些功臣勋老。“三师”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,但是毕竟还承担着教育帝王的重任,而“三公”呢却是什么都不用干。唐史上说三公是“坐而论政”的高级顾问。
三师和三公都是当朝的一品大员,工资待遇比其他同僚要高出一大截,而且工作还十分清闲。那那么多的政务要由谁来处理呢,国家如何维持正常的运转呢?因为,虽然三师三公不干活,但是还有六省啊。
所谓“六省”,即中书、门下、尚书、秘书、殿中和内侍这六个中央单位的统称。
1、殿中省。我们首先来介绍殿中省。光听这个名字,大家可能会觉得殿中省很好很强大,实际的情况保准让您大跌眼镜。这个殿中省一不管科教文卫,二不管行政司法,三不管农工商业。到底管什么呢?殿中省就是专门伺候皇帝的那个部门。管辖的事务十分之琐碎,皇帝的吃喝拉撒基本上被给承包了。殿中省下设尚食、尚药、尚衣、尚乘、尚舍、尚辇六个分局。尚食局,其实就是负责满足皇帝饮食需求的机构,任务就是确保皇帝陛下吃嘛嘛香、喝嘛嘛爽;尚药局掌管着大内的医务人员和药材,负责给皇帝看病,我们在历史剧中经常看到的御医就在这个局里供职;尚衣局当然就是管衣服的了,皇帝在什么季节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,全都由这个局说了算;尚乘局和尚辇局的职能其实差不多,都是负责管理皇帝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单位,只不过前者负责管马,后者负责管车而已;最后一个尚舍局掌管皇帝寝室的装修设计、打扫清洁等工作,一般来说,他们都比较关注世界装修潮流的走势。由上可见,殿中省的服务对象就是皇帝一人。由于殿中省担负的任务都是皇帝本人的紧要差事,所以在此供职的都是皇帝的亲信。
2、内侍省。和殿中省一样,内侍省也是从事服务行业。和殿中省的区别有两处:其一,服务对象不同。殿中省只伺候皇帝一人,而内侍省则要伺候后宫里大小嫔妃们,上至无品的皇后,下到九品的彩女都是他们服务的对象。其二,人员组成不同。在这方面,内侍省的门槛儿可要比殿中省高多了。因为,内侍省有这么一条成文的规矩:“欲进此省,必先自宫。”哈哈,内侍省里的所有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太监。内侍省下设掖庭、宫闱、奚官、内仆、内府、内坊六个局。关于这几个局的具体职能,在《大唐后宫制度》做了详细的阐释。
3、秘书省。秘书省,顾名思义就是承担秘书任务的人。所以啊,在秘书省里供职的都是些饱学(不饱学的话,根本就进不了秘书省)的儒生。秘书省的职能和今日的文化部差不多,下设集贤院、弘文馆等官署以开展具体的文化工作。
殿中、内侍和秘书这三个省都是从事第三产业的,压根就不管行政工作。那么,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行政工作又是由谁来完成的呢?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合起来就相当于国务院,这三个省就是大唐帝国的行政机构。既然是一分为三,这三省之间是有具体的分工的。简而言之,就是:中书草敕、门下复核、尚书执行。
4、中书省。中书省实际上是一个专门负责起草命令的部门,别的它不干也不管。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,正三品。他从他的领导——皇帝那里领受了意图,回到省里之后,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精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——中书舍人。中书舍人(正五品上)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。因为唐朝和今天是一样的,领导都不干活,所以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(正四品上)只负责“从宏观上指导”,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。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,为什么是六个,而不是五个或者七个呢,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,所以,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,一人对应一个部。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,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。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精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,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,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,叫做“五花判事”。草稿拟成之后,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色修改,形成正式的范本,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的案头。皇帝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,看看这帮家伙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。如果他不满意,就会很生气地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;如果同意,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“敕”字就OK了。
唐代中书省的大印
5、门下省。紧接着,这份经皇帝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。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,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、是否具有可操作性。拿到敕书以后,给事中(正五品上)会对敕书进行复核,如果复核不予通过,敕书就会被重新发回中书省,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;如果复核通过,敕书经门下省的最高长官——正三品的侍中大人(侍中下基层或者休假时,则由副职长官正四品上的门下侍郎代行职责)签章之后,就正式生效了。如果一道诏书,只有皇帝的批红,却没有侍中的签章,那它就是无效的。由此可见,门下省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,多少具有一些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。
6、尚书省。诏书生效之后,就被门下省转送到了尚书省。尚书省的职能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,就两字儿——执行,然而实际上,尚书省却是行政三省当中业务量最大、工作最为繁忙的一个部门。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尚书省的机构最多,下设六部二十四个司(每部辖有四司),人员也最多。尚书省的一把手——尚书令——本来是六省一台九寺五监所有官员中品级最高的,正二品。但是,因为李世民当皇帝以前干过这个岗位。所以,登基后,这个位置就空了下来。实际上主持尚书省工作的是从二品的左仆射和右仆射。六部的大哥大都称作尚书(正三品),他们的副手则被称作侍郎(正四品下)。左仆射掌管着吏部、户部和礼部的工作,吏部负责管理官吏的选拔、任免、升降和考核等事宜;户部掌管着天下的户口、经济和财政;礼部则负责管理礼仪、祭祀、科举、学校和教育等事宜。右仆射负责主持兵部、刑部和工部的工作,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;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;工部——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。
接到诏书后,尚书省要根据诏书的内容将之分发给下属的六个部门,即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工部、刑部和兵部。各部拿到诏书之后,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:部分诏令无需更改,直接尚书省发往中央各部及地方州县;部分诏书则需要根据其内容改制成政令,而后再下发到有关部门和地方州县。所以,大致说来,尚书省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行政机构。制定命令虽然难,但是执行命令其实更加困难,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,所以在尚书省当差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。
三省六部之下还有一些承担具体事务的机关,我们称之为“九寺五监”。
1、九寺,即太常寺、光禄寺、卫尉寺、宗正寺、太仆寺、大理寺、鸿胪寺、司农寺和太府寺等九个中央单位的统称。
九寺的正职长官可不是叫主持,而是叫“卿”;副职长官也不叫副主持,而是叫“少卿”。比如说,太仆寺的一把手就叫太仆寺卿,鸿胪寺的就叫鸿胪少卿。
太常寺主要掌管礼仪和乐器,具体职能就是操办宗庙祭祀等事宜;光禄寺实际上就是皇家的保安公司,担负着皇宫的警卫任务;卫尉寺在汉朝的时候,本来是皇家的卫队,但是到了唐朝就变成了掌管皇帝仪仗的服务人员了;宗正寺专门负责管理龙子龙孙;太仆寺,看里面的那个“仆”字,就知道这又是一个服务机构,没错,太仆寺是负责掌管皇帝车马的机构,在殿中省的指导下开展工作;大理寺寺如其名,是专门说理的地方,没错,您猜对了,大理寺正是唐代的最高审判机关,相当于今日的最高人民法院;鸿胪寺里面的“胪”是传呼的意思,他们从事的工作也与此相类似,负责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,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外交机构;司农寺又是干啥的呢,这个你们一定猜错,它可不是管理农业的农业部,而是管理孔方兄的财政部,全天下的田赋收入都归司农寺管理而归入国库;少府寺也是管理经济的地方,不过,它所管理的是山泽盐矿的税收,而这部分钱不进入国库,而是直接流入了皇帝的腰包,是皇帝的小金库。
2、五监,即国子监、少府监、将作监、都水监和军器监。
第一个,国子监。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虽然叫做“祭酒”,但是国子监承担的工作和酒可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,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,下设国子、太学(看清楚了,可不是大学,但是太学是大学的前身)、广文、四门、律学(法学)、书学和算学(古代数学)等七个学术机构。其中的国子学设有五名博士,唐代当然没有博士这个学位了,不过那时的“博士”和现在的“博士”倒是一个意思,都表示博学多才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年就曾经担任过国子学博士,他的著名篇章《进学解》就是他在国子学当博士时发表的论文。将作监和少府监其实都是管理手工业的机构。只不过,前者管理的是手工业从业人员的人身,后者管理的是手工业从业人员的行为。将作监相当于手工业者(即泥瓦匠、木匠以及其他的什么匠)的户籍管理部门。少府监则是组织手工业者为天子、后妃和百官制作衣物、器皿的机构。都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,下设河渠署和诸津署两个部门,前者负责管理河湖,后则负责管理渡口。
韩愈(768~824),字退之,汉族,唐河内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。自谓郡望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著有《韩昌黎集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《师说》等等。
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(1246年-1302年)的草书《韩愈进学解》
最后一个是御史台。为什么要把御史台放在最后一个来讲呢?这并非是因为御史台的地位低(实际上,御史台与三省是同一级别的),而是因为御史台担负的任务与上述的所有机构完全不同。是的,御史台是唐代独立于六省九寺五监的监督机构。
御史台的一把手是御史大夫,御史大夫之下分设左右两大御史和台院、殿院、察院三大机构。
左御史的主要任务就是监察中央政府的官员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左御史的监察对象并不包括中书和门下两省的官员,因为这两省的官员多是些皇亲国戚、功臣勋贵之类的牛掰人物,他们受到了皇帝陛下的庇护,可不受御史台的监察。左御史履行使命的机构是御史台三院当中的台院和殿院。台院的一把手称作“侍御史(从六品下)”,他的权力十分之大,负责纠察和弹劾中央百官。官位再高、权势再大的官员,见到这位侍御史大人都是客客气气的,为什么呢,因为唐代的制度规定,侍御史可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弹劾官员。总而言之一句话:参你没商量,你还拿我没办法。殿院的老大则是“殿中侍御史(从七品上)”,他的工作内容就比较琐碎了,负责纠察百官的衣着和言行。每次朝会之前,百官分两侧按品级列队完毕之后,殿中侍御史就大摇大摆地走上高台,一手拿着毛笔,一手拿着个小本本儿。首先进行第一项点卯,其实就是点名。杜如晦?杜如晦?杜如晦?咦,没来,记你丫的,殿中侍御史大笔一挥,老杜的名字就被划上了一个勾。紧接着,殿中侍御史大人会依次检查百官的衣着。房玄龄,你的官帽戴歪了,记你丫的,又是一个勾。如果有人在此过程中说话,那就更玩完了,殿中侍御史会脑袋一拧,大声喝道:“shut up”,然后又是“记你丫的+一个勾”。
右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。这可是个大大的肥缺啊,右御史通常要到地方去监察官员,天高皇帝远,他就是顺便捞点儿皇上也看不到。所以啊,一般来说,如果官员们想要谋御史台的职位,最紧俏的就是这个右御史,而不是左御史。左御史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动,不仅没什么油水,而且还经常得罪其他官员,还是右御史比较好,经常外出旅游,既能拿出差补贴,还可以捞油水。右御史履行使命的机构是察院。察院的一把手叫做“监察御史”。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小官,但是他的权力很大,非常的威风。史书也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:“御史出使,不能动摇山岳,震摄州县,为不任职!”啥意思呢,就是说如果一个监察御史巡查地方官员,如果达不到地动山摇、震慑州县的效果,那他就是不称职的。监察御史之牛掰,由此可见一斑。
唐代,中央政府的官员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“台省官”,一种是“卿监官”。所谓台省官,就是指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和御史台的官员;而卿监官的范围就要广阔得多了,既涵盖了秘书、殿中、内侍三省的官员,也包括上面提到的九寺五监的官员。秘书、殿中、内侍这三个单位也是省啊,为什么他们的官员不归入台省官,而要列入卿监官呢?以上三个是省,但是他们的最高长官既不像中书省和尚书省称作“令”,也不像门下省那样称作“侍中”,更不像御史台称作“大夫”,而是称作“监”。奥秘就在这里,秘书省的最长官是秘书监,殿中省的一把手是殿中监,而内侍省的则是内侍监。至于九寺五监,九寺的长官称为“卿”,五监的长官称为“监”,所以就把秘书等三省和九寺五监的官员合称为卿监官,这些机构也合称为“卿监百司”。

96